“这是使命”
十多年前,王广金刚刚走出校门,那时的他就怀揣一个梦想,希望中国自主研发的核电专用设备,能够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
十多年后,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不仅实现了当年的壮志,带领团队完成了核电关键设备“电气贯穿件”的国产化,并占领了国内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且让“中国造”的核电设备走出国门,打入了海外市场。
昨日,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的王广金,踏上了赴京参会的行程。出发前,他曾发表过感言: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需要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来支撑,奉献就是这种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
未来,他希望自己能继续奉献,助推中国核电技术更上一个台阶。他说:“这是使命”。
人/物/介/绍
王广金
1977年出生,中共党员,党的十九大代表。现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反应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2005年,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博士毕业后,王广金作为特殊引进人才进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主要从事核电厂关键设备的研制、产业化和工程供货等工作。其负责的“压水堆核电厂电气贯穿件研制”项目,实现了二代改进型核电厂用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产品性能达到并部分超过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内容属国际首创。
本文由上海法鸣流体设备有限公司转载发布。上海法鸣流体专业代理意大利CIMM进口膨胀罐,进口稳压罐,进口压力罐,进口气压罐,定压补水装置等在中国的销售,欢迎访问官网查询具体产品信息。
今年3月9日,四川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联合发文,公布了2016年度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首批次产品名录。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申报的“华龙一号”(ACP1000)电气贯穿件产品榜上有名。
捷报传出,王广金高兴了很久。
在位于成都市双流区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王广金先后担任该院反应堆工程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副所长,他牵头负责所内十多类核电关键设备的研发设计。其中,核电厂用电气贯穿件的研发,是他投入核电科研以来,接触时间最长最久的一项。
研发·临危受命
三年,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十年,国产设备全面上位
2005年,从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博士毕业的王广金,作为特殊引进人才进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那时,只有28岁的他,临危受命,承担下核电厂电气贯穿件研发课题。
电气贯穿件,是核电厂核反应堆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的专用电气设备,安装在反应堆安全壳墙上,专门用于电缆穿越安全壳。
“每个核电机组的所有电缆电线进出都是通过电气贯穿件”,王广金告诉记者,电气贯穿件设备大约直径半米,长3米,每个核电机组需要80多台该设备。然而,那个时期,国内所有核电厂的电气贯穿件都依赖进口,“主要来自法国”。王广金所在团队的研发目标,就是摆脱国外垄断,实现这一设备的“国产化”。
艰难自不必说。
从最初“我们连电气贯穿件见都没见过”,到通宵达旦反复论证实验,再到2008年研发成功,得到“达到并部分超过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的专家鉴定结论,总共只用了3年时间。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电气贯穿件,首次赶超国际技术水平。
技术的先进,加上成本的优势,王广金团队研发的国产电气贯穿件,在2008年的下半年就成功接到了订单。
2016年11月9日,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承担的“华龙一号(ACP1000)电气贯穿件研制”项目成果鉴定会在北京召开。鉴定专家给出的评价是:该设备样机鉴定试验结果满足技术规格要求,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鉴定。
这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厂电气贯穿件产品完美升级。
如今,匹配三代核电厂的电气贯穿件产品成功升级,一路以来艰难的突破,离不开王广金和其团队的默默奉献。
10年后的今天,“我们自主研发的电气贯穿件已经占到了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王广金告诉记者,剩下的不到30%,由国内陆续出现的其他研发机构、团队占领。
而国外的电气贯穿件,已基本退出中国市场,彻底被自主研发的国产设备取代。
投产·走向海外
他带领研发的核电设备 走出国门打入海外市场
自2008年核电厂电气贯穿件研发成功开始,他们的产品就迅速走向市场。王广金的工作也从单一的研发,增加了市场推广的重任。
2008年下半年,中国核动力院电气贯穿件产品在国内4个百万千瓦核电机组项目招标中首次击败国外强劲对手,中标3个项目,打响了市场上应用第一枪。
这一成就,振奋了王广金团队的士气,但是他们也明白,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前方还有更多更艰难的挑战在等着他们。
“院里开始筹备建生产线,预备批量生产,以面对越来越大的供货量”。
首批供货是2010年完成的。王广金告诉记者,根据首批中标的订单量,当时院里要8个核电机组供应设备,而很快这一数字变成20多个。
即使中国核动力院自主研发的产品已占领大部分国内核电市场,进步和拓展的脚步仍未停下。
2015年,核电厂电气贯穿件走出国门,正式打入海外市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与西班牙TECHNOTOM公司签订供货合同,主要提供国产化核电电气贯穿件的导体组件,也就是电气贯穿件中的一个重要部件。而这一合作也证明了,国产化核电设备的技术优势,在国际上已占得一席之地。
这是又一个里程碑。紧接着,泄露监测系统取得巴基斯坦订单,氢复合器签订俄罗斯供货合同,捷报频传。这些都是王广金作为技术总师负责的项目,而用他的话说,这些成绩凝集的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汗水,还有中国核动力人的不懈努力和崇高理想——让“中国造”核电产品走向世界。
科研狂人
几块伤疤见证他的科研之路
“每天6个小时还是能睡上”
四川省“五四奖章”、中国专利奖,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授权专利2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广金在带领核电设备研发技术不断突破的同时,也获得了数不尽的荣誉。但提起这些,他只会不好意思地笑笑,“都是我们的责任,分内的事”。
然而,被身边人叫做“科研狂人”的他,却不折不扣地为此贡献了自己绝大部分的时间与心力。
他的右手虎口和右小臂处,各有一道永久性的烫伤疤痕。别人问起,王广金最多轻巧地说句“不小心弄的”。其实,那正是试验留下的印记。
2007年,为了摸索大线径PEEK绝缘导体包覆工艺,在时间紧张、无专用设备的情况下,团队连续两个多月,借用某电缆厂生产线的生产间隙在夜间进行试验。为避免机轴冷却后PEEK料的残留,必须在高温状态下对机轴进行人工清洗打磨。一次,王广金眼看一个滚烫的机轴快从桌面跌落,他立即伸出右手阻挡,机轴接住了,伤疤也永远留下了。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还有一次,他自己动手操作机床,制作样品。因为要及时对热缩后的导体搬离设备平台,工作现场空间狭窄,为了避免导体碰撞高温设备平台,左躲右闪中,王广金的右手臂又被高温的机台烫伤。于是他的右手臂上,又留下一处方形伤疤。
王广金告诉记者,自己的睡眠还是有保障,“每天6个小时还是能睡上”。然而加班于他而言,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跑马达人
要跑更多场马拉松比赛
打破更多国外技术封锁
今年9月23日,“科研狂人”王广金变身“跑马达人”,以3小时56分的成绩,完成了成都马拉松全程比赛。
其实这对于了解他的人来说并不意外,大家早已习惯他的另一重身份——“跑马发烧友”。
2013年开始尝试跑步运动的王广金,现如今已经跑过全国各地十多场半程马拉松比赛了,平均每年都会跑上两三次。这一次的成都马拉松,是他第一次跑“全马”。他觉得下一次还会更快。
除了科研之外,王广金并没有其他业余爱好。出于“更好的身体是为了更好的工作”理念,他开始尝试跑步,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坚持不懈的感觉”。 在他看来,“跑马”的道路与科研的道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不容易,都要坚持,也都在奔赴着美好与希望。在他的倡议下,中国核动力院 “和·动力跑团”组建起来,很快发展到60多人,成员全是来自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科研工作者。“和”字一语双关,还代表“核”。他说:“我们要为国家的核动力事业挑战极限、超越自己,共创和谐美好的未来。”
这次“全马”的尝试后,他已经计划好,以后只要是在成都或周边举行的马拉松赛事,都要跑“全马”。
而对于另一条更重要的道路,他也计划好了下一程的目标:打破更多核电技术的国外封锁,实现更多类设备的“国产化”。
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王广金难掩激动。他提前对四川省军民融合的发展,以及相关科研人员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希望多多收集他们的建议和期望,带到会上去。
这一程路,他一直在前行,他是王广金,一个执着的科研男,一个不曾停步的中国核动力人,一名光荣的十九大代表。